(二)强化对辖区校本教研责任人的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施 为了整体推进区域校本教研活动,鱼峰区开展了思想动员及启动会。同期,还举行全区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培训大会,进行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案例观摩大讨论及“鱼峰区校本教研问卷调查”,确立了对学科基地校校本教研操作培训的主题和计划。 (三)强化对研修基地骨干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 通过调查问卷,鱼峰区制订了针对性强的教研工作问题与发展状况的培训方案,围绕“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展了校本教研主持艺术、校本教研良好氛围的创设艺术、校本教研研讨中的表达艺术及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校本教研案例研究、视频案例研究、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等方面的培训,分阶段实施主题培训。 四、关注过程,行为跟进,有效推进区域校本研究 (一)建立学科研修基地,典型引路,形成学科教研辐射体系 为发挥课改基地校的先行典型作用,挖掘区域学科教学优势资源,鱼峰城区确立了 14个有研究水平、指导能力的学科特色学校作为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同时还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方案》和《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评估方案》,对各学科基地提出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任务驱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开展问题行动研究,集思广益,探索区域团队教研特色 1.开展小专题校本教研,发挥中心组引领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小问题不解决,终究会影响大问题的解决”“不研究所谓的小问题,课改理念真的可能只停留在面上,而无法深入下去”。为此,根据《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逐级筛选,鱼峰区选择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校本教研,探索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策略—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回归实践”的行动研究方式。 2.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探索独具特色的团队研修模式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率,鱼峰区倡导开展以解决课改实践问题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此外,鱼峰区提出了校本教研要把握的七个内涵,即凸显“第一责任”、把握“真实问题”、提倡“真诚互助”、重视“高位引领”、关注“差异引领”、突出“多轮反思”、追求“有效改变”;九步研修流程:作课教师独立备课、培训对象独立思考教学设计—中小学培养对象分别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研讨、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再次课堂实践—再次研讨评议、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形成教研成果—完成研修报告。 3.开展跨学科团队教学研究,拓宽视野,促进教师专业综合能力发展 鱼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各学科之间教学是相通的”“教师需要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综合性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把“三有”(有主持、有主讲、有主题)、“三能”(能共享、能应用、能点评)和“一要”(要点评)的跨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这样的跨学科联动有效地开拓了各学科团队教师教学视野,相互发现了各自学科在其他学科老师眼中的独有魅力,增强了教师的学科专业认可度,同时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反思对话机制,内化导行,打造区域教研品牌项目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意识、评价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区域校本教研中,鱼峰区倡导 “三三”反思制,即“课前备课反思—课中调整反思—课后回顾反思”;“四碰撞”团队研修对话制,即围绕课例寻找问题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具体的案例中展开思维碰撞,回到实践中围绕行动落实的程度展开思维碰撞。 (四)建立教研评价机制,扬长避短,促进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良好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学会评价则是重要一环。为此,鱼峰区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指导意见》《鱼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培教)工作成效考评细则》《鱼峰区校本教研优秀教研组评比方案》《学校校本教研现场活动观察表》《鱼峰区“青苗杯”中小学青年团队研修评价表》等,并下发给学校参照,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建立各自的评价量表,推优评先,逐步实现教学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吕振杰,顾桂勤.建立校本教研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 [2]叶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个案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